Letter 11: 书的初稿终于完成了!

花了整整九个月,就像孕育一个婴儿

Letter 11: 书的初稿终于完成了!
有时会在家附近这座佛寺咖啡写作..

现在我正处于一种类似“产后抑郁”的状态。9月30日,13万字的潮汕非虚构书稿终于交给了上海译文的编辑,虽然远未到完美,但是我觉得必须交上第一稿,给这场持续了整整九个月的写作一场暂时的切断。

是的,写作有时需要切断。特别是长篇的写作,到最后,作者经常会陷入其中。新鲜的画面自己也不觉得新鲜了。特别是,当我对书的结构和主题改了六个版本的时候,我的感觉也开始迟钝了。我经常问自己,这些写作究竟只是我的个人murmuing,还是读者会感兴趣感到共鸣的文字。他们为什么要读这么一部非虚构作品?

开篇是一个作者元神最贯注的时候,ta的风格,ta的声音,ta的作者性,都会一股脑倾泻出来。到了两三章之后,开始进入平缓,但需要有新的波澜,新的转折。这个时候往往是第一个大挑战来临的时候。因为作者开始对自己的叙述声音(voice)不确定起来:是要坚持开头那种声音,还是要换一种声音?是一直用过去的声音,还是要交织现在的声音?这一点,就要琢磨很长的时间,直接影响文章的风格。

第二个大挑战,就是如何让叙述者(文中的主人公)和读者处于时时在场的感觉。其实写作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在场感,读者被你的文字牢牢抓住。这种“抓住”最基本的方法,就是让他们身临其境。可是,要一直维持在场感也不容易,首先,作者要对那个现场的细节和气氛有足够充分的描写。其次,作者要多用现场感的动词和感受,避免迅速抽离,很快用一种“事后诸葛亮”的方式来看待“案发现场”。这是对生活的还原能力,但又不仅仅是白描还原,还是要加入叙述者的感受和感情的。

第三个大挑战,我觉得是过了一半之后,开始往书的终点跑去时,如何集中全力体现书的内核。不让读者读了之后有“不过如此”之感。这里最费思虑。书所讲的核心命题是什么,是不是成立?和读者的关联度如何,在这里都是真刀真枪,短兵相接。在这里我的感觉也有点头秃了。

从冬天写到秋天,每日如能保持两到三小时写作,已幸福至极。写书是一种对生活有侵占性的强烈主线任务,强烈到让大脑对其他事情的运作内存不足,像被绑架去一场漫长的旅途,中途不能下车。

现在,从旅途回来,我又在生活中失焦。这么多可以做的事,哪一件优先?

我怀念线下一群人讨论文字的感觉。十年前,在五原路故事公园,那些写作工作坊,回想起来有红墙黄灯下绿叶幽暗的温暖。在过去这个月,小创和同事给我开辟了一个很有味道的空间,在建国西路的二楼三明治,我想起,在高德地图上,它还有固定地址,叫“三明治灵感商店”。

十月一日这天来了12位朋友,其中三位特地从杭州赶来。每个人都有想写的非虚构主题,第一人称是最好的管道。我们玩了一些写作游戏,现场读了中英文的文学作品,最后,写作者们轮流present自己想写的主题,第一时间听取潜在读者的意见。

我最受感染的是桔子的故事,她准备裸辞,带三岁不到的女儿环球旅行,计划是去全球十二座城市,每个城市呆一个月,目的地包括哥伦比亚、墨西哥、中东等非传统的旅行地点。她曾经在芬兰北极圈的旅游行业工作五年,去年底去过拉普兰之后,我就想着和她策划一次在北极圈的写作之旅。但是又因为写书,我内存不足,只能把这个想法暂存。如果有出版社看到这里,对桔子的经历和旅行计划感兴趣的,欢迎联系我(listoryuk@gmail.com)。三明治现在有一个业务,就是帮新人非虚构写作者做出版经纪人,我们已经和上海译文出版社、未读、天津人民出版社、微信读书等签约超过十本写作者的个人作品。

中间是桔子

这个“第一人称非虚构”写作工坊,我想每月办一次,主要会在上海,也不排除在北京和其他城市飞行举办。而在线上,每月的15-30号,我照样会带“非虚构短故事”的写作学员,在14天里完成自己的一篇非虚构作品。从这个月开始,我会想和我带的每一个学员有1-2次语音写作交流。

这里是报名方式:(最新一期10.16日开始)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clbJ4jtbz43RhgHyauBQZQ

💡
我正在探索中文非虚构的新风格——非虚构最重要的不是描述事实本身,而是如何调动事实,来表达自己的一个主题。这个主题可以是切身的,个人的,也可以是社会性的,有广泛共鸣的。那么,摆脱被事实牵着走、以个人生活来博取读者兴趣的写作风格,便是第一步。真正的非虚构写作者会感到写自己的故事是一种自我表达,而不是一种自我贩卖去满足他人。为了挖掘作者真正的自我(self),我将在为期两周的写作过程中,和每位学员进行两次单独的一对一语音沟通,每次30-45分钟。因为我觉得语言交流能使写作者放松下来,寻找到自我真正想表达的议题。

这一期就先写到这里。我会努力多写的!